天天新动态:城市美育日来了!快踏上春光,去邂逅艺术→

新民晚报   2023-04-10 12:32:54

公园里、水岸边、街区、商场、剧场里、巴士上,市民们与艺术邂逅,与美邂逅。

今天,是“城市美育日”。上海全天为市民奉上三道“大餐”:群众文艺大汇演、城市美育大放送和云上剧场大集锦,每一位市民都可以收获线上线下的多彩美育体验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市民与艺术邂逅 ©王凯

全市16个区也同步开展各区专场汇演,充分展示区域群众文艺建设成果和特色。

戏剧工坊 全新演绎

转角有戏剧,处处皆风景。今天,202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首场赛事——中外家庭戏剧大赛工作坊在静安区文化馆启动。50组参赛家庭和小荧星艺术团的老师们一起齐聚文化馆,对参赛作品打磨提升,向百个“美好戏剧之家”荣誉发起冲击。

静安区文化馆将举办少儿戏剧论坛、引入定制优秀剧目,并将与小荧星艺术团等社会机构合作,打造“儿童青少年戏剧艺术普及”静安范例。

青少年曲艺大赛展演

今年,中外家庭戏剧大赛以“家有好戏”为主题,以戏剧作品为媒介,以“全民入戏、全新演绎”为宗旨,突破了以往的“家庭”概念,同学同事、街坊邻居等都可以组队参与,小品、情景剧、戏剧曲艺、故事表演等才艺都可以登台展示,打造全民参与的“社会大美育”品牌。

戏剧巴士也开到人们身边

跟随艺术 街区漫步

在网红打卡地徐家汇书院,徐汇区以“城市美育日”为新的起点,成立了“汇美育大联盟”,来自区域内美术馆、博物馆、图书馆、剧场、院团等28家单位发布了全年不少于4000场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美育课程。

徐家汇书院

徐汇区“汇美育大联盟”活动

春天是漫步的季节,徐汇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氛围,上海音乐学院开放的音乐城堡及毗邻的上音歌剧院、上海交响乐团及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、聂耳旧居、黑石公寓……每一幢音乐建筑都让这张音乐地图串起了一条音乐旅行线路。

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城堡 ©王凯

徐汇区“社会大美育五大行动”的发布,也从音乐、美术、戏曲、博物馆、阅读等领域,带动全城的参与热情。

这五大行动分别是“音乐街区·美乐行动”,即发布一张《美乐课堂表》、绘制一份音乐地图、推出一条音乐旅行路线、举办一系列音乐特色展演、拍摄一部梧桐音乐宣传片;

“美术馆·美艺行动”即推进“场馆免费开放日”“公教普及课堂”“名师美学沙龙”“带你看展览”“移动美术馆”五个板块的内容;

“戏曲院团·美戏行动”则探索“戏曲+”跨界模式,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艺术普及;

“博览天地·美学行动”充分发挥光启博物馆联盟、汇悦读书香联盟的纽带作用,拓展“家门口的博物馆”“灯塔书房”等品牌项目,探索博物或阅读协同美育的外延与内涵;

一系列竞演展示活动更将打造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出彩”的梦想舞台,实施“出彩的你”寻找行动。

同时,徐家汇书院也将与西岸美术馆通过跨界合作,联袂打造美育实践创新发展模式。

樱花树下 向美而生

“人民节日、向美而生”,今天宝山推出“2023宝山社会美育生长计划”。

顾村公园里的草坪上、樱树下,人们朗诵、挥毫,市民文化节进一步向全域全类型城市公共空间延伸,形成多元、多极、多层、多向辐射的新格局,让“美”有说头、有看头、有玩头。

宝山推出“2023宝山社会美育生长计划” ©王凯

“樱画书艺”主题展览让人赏心悦目,浪漫诗意。一清早,丁申阳、蔡天雄、丁筱芳等十多位沪上知名书画家就在樱花林中共同挥毫泼墨,在樱花树下与游客共同感受生活与生命的美好绚丽。

樱花树下孩子们正在涂鸦 ©王凯

丁筱芳告诉记者,年年都会来此地,今年有些迟了,樱花留驻枝头的已不盛,不过没关系,樱花朵朵在心里盛开。

此外,“我把春天读给你听”文学沙龙还与大家分享了关于樱花、春天和生命的美文经典,吸引众多游人的驻足观赏。

今天,中华艺术宫与宝山区文旅局、宝山区教育局共同签订合作协议,并正式发布第一批宝山区“社会大美育”研学基地及推广学校。利用公园绿地、地铁、商圈等空间,宝山还计划与上大美院深度合作,全新推出“社区美术馆”,在顾村公园首次尝试的皮影戏现场体验活动就深受孩子们的欢迎。

一位年轻的父亲就说,“文化入微,在游玩中让孩子体验传统艺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,希望这个美术馆能在宝山普及开来。”

万株花海的美景中,上海市民各美其美、美人之美、美美与共。

今天,我们为什么需要城市美育日?

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的追求,产业发展需要顺应美的追求,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尖,以及人人追求美的天性,使得“城市美育日”顺势而生。

今天,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10年来首推“城市美育日”,带来“社会大美育”……

在杂志《上海服饰》还很热销的年代,举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之际,观众席里一眼望去也就蓝黑灰等素色。T台上的模特是“演员”,台旁的观众默默观赏。如今,在上海时装周举行期间,会场一带的马路上都是五色斑斓的路人,路人就是演员,舞台不止于街区——还在各个社交媒体上,“上海哪儿哪儿都能出大片”是五湖四海的人们对上海的第一印象。

美不美,就是一个人或者一座城给人的第一印象。文化和艺术,是达到美的途径——但是,这两者并没有如同语文、数学等课程一样融入学校树人的目标之中,能成为某一学校的“特色”已经是艺术的“荣幸”。虽然,语文、数学等算是“文化课”,但严格说来更像是“知识课”,学生学到了以文字、数字、公式等了解世界或社会运转规律的常识,但融入艺术的生活方式,以及由此带来的欣赏美、追求美的方法和路径,基本依赖各自家庭孕育或个人兴趣爱好。严格说来,如果不是进入艺术院校,大部分人对文化尤其是艺术的理解大约是从工作且经济独立后,才有机会入门。

对美的追求,具体是体现在文化经济消费上。五原路、安福路一带,人手一个单反相机、万元一辆的自行车十分常见——早已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,这意味着居住在周边“梧桐区”,凡事骑车可达。据国际经验,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,文化消费需求开始大幅增长。早在2018年,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1万美元;眼下,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2.6万美元。无论是市面上、数字上,还是切身感受上,都能分明地体验到上海涌动着文化消费的热潮。这股热潮一方面推动着文化产业增长,一方面也体现出对美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。仅市民艺术夜校的名额,无论在哪个区的哪堂课——咖啡拉花、非洲手鼓、视频拍摄、皮件制作等,均被秒杀。

对美的追求,还具体体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,对老建筑、市中心零星小空间的改造提升;对旧厂房、远郊大片区进行“美丽乡村”转型升级。这就是上升到一座城的美的构建。新华路上,一条弄堂口原先的公共电话亭,被重新改建,所占“开面”也就1.5米,如今就成为简洁白墙衬以暖色灯光,供弄堂老人、小孩说话、交流的“公共客厅”——好比是村口的大槐树下。回家之际,大家在此略作停留,情感互动,情感就此绵密起来。桥洞下、防空洞等“灰色空间”,如今也成为运动场、社区“兴趣小组”开展活动的场所。各类厂房空间,起初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“原型”,如今成为汇集休闲运动、婚礼婚庆、亲子互动、艺术培训等惠及周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配套。还有各个菜场,都成了网红打卡点,物质粮食和精神食粮一起打包带回家……

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的追求,产业发展需要顺应美的追求,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尖,以及人人追求美的天性,使得“城市美育日”顺势而生。2013年起举办至今的上海市民文化节,本身就是惠及全民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。如果说“文艺四季歌”——春天的“上海之春”国际音乐节、初夏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、盛夏上海书展和动漫展、金秋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,是海内外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演艺盛会,那么市民文化节,就是让每一个市民都能自我实现的盛会。

因而,市民文化节起初的理念是“服务”。最初,首届市民文化节不凸显“主会场”就是为了体现处处都是舞台,人人都是民星,政府退后一步,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和个人,发挥各自才艺和组织能力。所以,“永不落幕的市民文化节”通常以每年3月23日为计算新一届的起点,这一天被命名为“文化服务日”——就是全上海公共文化系统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主体和个人,服务市民大众,为大家唱戏搭台。

当市民文化节举办10年之际,“城市美育日”接棒更替“文化服务日”——这意味着不存在主客体关系,而是更清晰地聚焦于“美美与共”。仅今天4月8日城市美育日当天,就有三大板块集中呈现——群众文艺大汇演、城市美育大放送和云上剧场大集锦。汇聚10年来优中选优的群众文艺节目,在奉贤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举行;在家门口展开、遍及全市的城市美育日活动,集中呈现“建筑可阅读、街区可散步、城市有温度”。黄浦区滨江甚至还将上演音乐剧片段。静安区文化馆举办“全城有戏”“美育天地”等活动。

美,是由内而外散发的馨香,是基于打开眼界之后的比较与提升;美育,是让更多人的参与到多元艺术形式的体验。

上海市民文化节推出的“城市美育日”,就是让更多人在家门口、在身边、在网上接触到美的各个面——我们不缺美,我们缺的始终是发现美的眼睛。

作者:赵玥 徐翌晟 朱光(新民晚报·新演艺工作室)

编辑:吴旭颖 龚紫珺

图片:王凯 郭新洋 摄,其余为主办方提供

[ 最近更新 ]